这些年,中国足球发展遇到了难题,让人忍不住思考。特别是“降薪”和“青训”这两件事,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要解决这个难题,也许得从“降薪”这个关键地方开始,因为它可能比“青训”更接近问题的根源。这背后的原因,不光是经济方面的调整,还和行业生态、文化认知的变化有关。
一直以来,中国足球掉进了“高薪低能”的怪圈子。当高薪成了吸引球员的主要原因,很多球员进入职业足球圈,不是因为热爱和梦想,只是为了快点赚钱。这样的情况,让职业足球慢慢失去了竞技体育的核心,也让球员不想提升自己的技术,他们没有竞争意识和职业素养。国家队在国际比赛里成绩不好,外界不满,这让行业变得目光短浅,花很多钱引进外援,抬高本土球员的身价,想快点提高成绩。可这种着急求成的办法,只会让问题更严重,让整个行业发展得更不健康。“降薪”不只是修正行业过度膨胀的办法,也是让足球回到它本来的价值。
相比之下,“青训”很重要,这不用说。但青训是个长期的事,得慢慢积累才有效果。在中国职业足球环境里,青训发展遇到很多实际问题,像基层教练不够、球员培养的途径不连贯,家庭和社会对足球的看法还很功利。就算培养出有潜力的年轻球员,俱乐部为了短期利益,也不让他们在顶级赛事里比赛。更重要的是,青训环境会受整个行业观念和做法的影响,高薪体系对长期培养没好处。只有通过降薪,打破不合理的经济环境,才能给青训发展创造好的制度和氛围。
“降薪”对职业联赛理性发展也很关键。很长时间,很多俱乐部为了短期成功,高薪请球员,高投入运营,花了很多钱,财务压力很大,不少俱乐部因为赚的钱不够花,面临解散。从比赛表现虽然花大钱请的外援让一些比赛更好但本土球员在这种不正常的竞争环境里,没得到足够锻炼,水平提不上去。降薪能让联赛从只看短期利益,变成考虑长远发展,比如加强场馆建设、提高青训质量、完善教练体系等。这也会让球员靠实力,而不是别的因素来生存。理性的联赛能吸引更多观众和资源,让足球事业持续发展。
降薪不是直接减少球员收入,得有更全面的措施。可以参考其他国家的经验,定个合理的薪资上限,既保证年轻球员有基本收入,也避免因为工资不平衡,让人才流失。还能通过奖金制度,把球员收入和个人表现、团队成绩联系起来,让工资和成绩挂钩。这种方式能激励球员不断提升自己,也不会让他们因为固定高薪而变得懒惰。有条件的球员,可以在政策支持下,去国外踢球,在高水平联赛里锻炼自己,给中国足球增加新力量。
从短期“降薪”可能不能一下子改变中国足球的困境,但它是推动行业改革的第一步。这种回归理性的调整,为后面青训等深入发展打下了基础。
内容及图片来源于公共网络,如有问题和不当之处请联系作者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